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全館消費滿$850,享免運優惠
開學季,專區任選享優惠
過敏是現在大家常見的疾病,一般既定印象引起過敏的原因,大概是吸入花粉、塵螨、細菌,或是吃到過敏食物引發症狀,但你遺漏了與我們共存好幾世紀的蟑螂也會導致過敏。
你可能沒有想過那隻觸角長長,長相非常不討喜,看到人人喊打的蟑螂,竟然也是其中一個讓我們引發過敏疾病的過敏原。
接下來讓除蟲專家福來朗告訴你,半夜才出沒的蟑螂,如何帶來可怕的細菌與危害,讓我們引發過敏,還要教你蟑螂防治的三不原則。
氣候溫暖潮溼,常介於24度到32度的台灣,加上環境過度開發造成的汙染,間接提供蟑螂最佳生存地。
目前在台灣常出現的蟑螂,有9成是美洲蟑螂和德國蟑螂,其中美洲蟑螂佔3成,德國蟑螂佔7成,牠們喜歡溫暖潮濕的地方,平時喜歡棲息在排水溝、縫隙、陰暗角落。
夜行性害怕光源的蟑螂,到半夜才會從排水孔、管線爬出來覓食,屬於雜食性的牠們,除了人類的食物外,垃圾、廚餘甚至動物屍體、排泄物,都能成為牠們的美食。
在我們居住環境要符合食物眾多,且環境溫暖的兩大條件,家中的浴室和廚房對牠們來說再適合不過了,這也是為什麼鮮少人家中從未出現過的蟑螂的原因。
且家裡有蟑螂與環境是否乾淨無關,乾淨的環境下蟑螂還是可以生存的,適應力且繁殖力強的牠們,儘管沒有食物,牠們也可以存活一到兩個月。
但如果你家中環境過於髒亂,可能會讓牠們攜家帶眷地定居下來。
那當你發現家裡有蟑螂,你會怎麼做呢?有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眼不見為淨,一方面是厭惡牠們可怕的外表,另一方面是蟑螂移動快速,一個閃神不注意,牠們就鑽進陰暗的縫隙和角落,在你眼前消失不見。
其實看到蟑螂絕對不能置之不理,喜歡棲息在細菌孳生地的蟑螂,身上不僅夾帶著40多種細菌、蟲卵,還有黴菌與病毒,且研究顯示蟑螂已是台灣第二大過敏原,僅次於塵螨。
早在1943年就發現皮膚遭蟑螂爬過會起紅疹,1959年時試驗出蟑螂確實對我們的皮膚過敏,並在1970年發現蟑螂是過敏原,還會誘發氣喘和過敏疾病。
但看到家裡有蟑螂的我們,早就被嚇得遠遠的,牠們是用什麼方式讓我們過敏的呢?其中的致敏原因,是來自蟑螂吃過的食物及糞便。
牠們習慣將消化過後的部分食物吐出,或是持續覓食時邊把排泄物排出,一發現哪裡有食物就開始到處亂竄,將身上帶來的細菌、病毒,和排泄物四處留下,造成蟑螂過敏原散布各地。
且不管是死掉還是存活的蟑螂,或是牠們產生的分泌物、蟲卵、糞便都是過敏原,若不小心吃到遭汙染的食物,或吸到漂浮在空氣中的過敏原,就很容易引發過敏反應。
經臨床醫師統計,有五成的過敏患者對蟑螂過敏,三成七的氣喘兒童檢測發現也有過敏反應,加上只要天氣溫暖潮濕,蟑螂活動力就提升,所以想有效控制過敏疾病,大家應重視蟑螂防治。
環保署宣導的蟑螂防治,應從提升居家品質做起,並提出了三不原則,包含「不給吃喝」、「不給住」、「不給來」,只要遵守這三不,可以讓蟑螂數量大幅減少。
須將食物妥善保存,放置儲藏櫃或用罐子密封;廚餘及垃圾分類處理,並將垃圾桶與廚餘桶加蓋,以防散發出氣味吸引蟑螂取食;廚房流理臺需保持乾燥,擦拭多餘水分避免積水,減少牠們繁殖所需的水分。
居家室內的紙箱雜物或舊報紙,應整理乾淨、排放整齊,並定期的做好斷捨離,將不需要的雜物丟棄回收,避免堆砌製造蟑螂可以隱身藏匿的環境,讓牠們沒有可以棲息的居住地。
門窗、管線若發現有縫隙,應將破損處用細紗網立即填補,另外廚房和浴室的排水孔應經常刷洗保持乾淨並加蓋,阻止牠們有機會從外面爬進來。